国家公务员网 地方站:
您的当前位置:安徽公务员考试网 >> 申论资料 >> 申论范文

申论精选必读九:坚持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

发布:2009-08-19 13:12:15 字号: | | 我要提问我要提问

党的十六届四中全会《决定》明确要求,各级领导干部都要坚持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这是我们党提高执政能力的重大举措,也是对各级领导干部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的具体要求。

 

一、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是有机的统一

 

什么是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所谓科学发展观就是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全面发展就是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全面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做到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一起抓,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全面进步。协调发展就是要统筹城乡发展、统筹区域发展、统筹经济社会发展、统筹人与自然和谐发展、统筹国内发展和对外开放,推进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相协调,推进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的各个环节、各个方面相协调。可持续发展就是要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实现经济发展和人口、资源、环境相协调,坚持走生产发展、生活富裕、生态良好的文明发展道路,保证一代接一代地永续发展。所谓政绩观就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在干部工作中的具体体现。政绩是从政之绩、施政之绩。具体地说,就是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在履行岗位职责的实践中,运用自己的德才条件,通过正当途径,为民造福、为民办实事,所取得的实实在在的并能经得起群众、实践和历史检验的工作成绩。领导干部的政绩内容,在不同的历史时期、不同的发展阶段所包含内容也不尽相同。当前主要有党的建设、经济建设、社会发展、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以及岗位职责规定的职能业务内容等。正确政绩观就是一种为人民执好政、全心全意为人民谋利益的价值取向。

 

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是紧密联系在一起的。科学发展观能引导着正确政绩观,正确政绩观又能促进科学发展观的实践。换句话说,有什么样的发展观,就有什么样的政绩观;不坚持正确的政绩观,也就不可能落实科学的发展观。其二者相互统一、相互促进。因为,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首先是统一于“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理论基础之上。“三个代表”重要思想同马克思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和邓小平理论是一脉相承而又与时俱进的科学体系,是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发展的最新成果。我们要在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伟大实践中创造政绩,最根本的是要用“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坚持把全面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统一于党的建设和经济社会发展的各个方面,统一于各级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带领人民进行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全过程。只有把推动发展和创造政绩与始终代表先进生产力的发展要求、始终代表中国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始终代表中国最广大人民的根本利益紧密结合起来,这样的发展才是科学的发展,这样的政绩才是正确的政绩。其次,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是统一于“立党为公、执政为民”的执政本质之中。坚持立党为公、执政为民是我们党的一贯思想。我们所盼的发展、所说的政绩,归根到底就是为了实践党的宗旨,真正做到权为民所用,情为民所系、利为民所谋。邓小平曾经说过,共产党员的含义和任务,就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一切以人民的利益为最高准绳。并要求把“人民拥护不拥护”、“人民赞成不赞成”、“人民高兴不高兴”、“人民答应不答应”作为制定方针政策的出发点和归宿。如果违背客观规律和群众的意愿去追求所谓的发展和政绩,这样的发展越快、政绩越多,给群众的伤害就会越大。因此,现阶段要牢固树立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权力观、地位观、利益观,首先就要树立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

 

二、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缺乏的主要表现及其原因

 

当前,全党同志尤其是各级领导干部严格按照党中央和胡锦涛同志的要求,始终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牢固树立全面发展、协调发展、可持续发展的发展观;把人民的利益高于一切,严格按客观规律办事,求真务实、开拓创新、勤政高效、清政廉洁,在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伟大实践中做出了突出成绩,得到了广大人民群众的支持和拥护,主流是好的,应当充分肯定。但是,也要清醒地看到,一些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在如何看待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方面出现了严重偏差。主要有以下表现:

 

一是片面追求GDP指标。GDP作为一项经济指标,既是评价衡量领导干部政绩的重要指标,也是我们把握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关节点。以全新的视角看待GDP,以科学的态度把握GDP,对于我们确立政绩考核新坐标,构筑科学的政绩评价体系,树立、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具有重要意义。一些地方简单地将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理解为以GDP为中心,错误地把“发展是硬道理”理解为“GDP增长是硬道理”。问题的要害是片面理解发展的本质,以机械的数据增长取代了全面、协调和可持续的发展要义,把人们的认识局限于低层次“量”的增长而非“质”的提高或质与量的协调发展,把实践导向以数字评高低、以速度论英雄的政绩观。其最后的结果是,人们都把目光盯住GDP数字的增长,而疏忽真正意义的“发展”,并给科学发展留下隐患。

 

二是不计发展和政绩的成本。一个地方的发展,一个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政绩都是各种因素相互作用的结果。看一个地方是否发展了,看一个领导班子或领导干部的政绩如何,不同角度、不同主体对同样的结果会有不一致的评价或看法。这也不奇怪。不管是从哪个角度去评价衡量,都会有个基本的尺度,那就是看某项发展和政绩的付出值不值得。一般来说,凭发展的实效和政绩用干部,本应无可非议。但是,这个原则在一些地方已被贯彻得走了样,出现了偏差,甚至是严重的偏差。突出表现在对干部的考核中,发展和政绩成本意识严重缺失。考核干部的政绩只看施政成效,不计施政成本。只看GDP增加了多少,引资招商多少,搞了多少活动,架了多少桥,修了多少路,盖了多少楼等等,至于成本却很少过问,甚至从来不问。这样一来,有许多领导主观想为老百姓办好事,但由于耗费太多、成本太高,好事没办好,好事没办实,反而影响了群众的长远利益,加重了群众的负担,引起群众的强烈不满。这叫好心办了坏事。

 

三是不讲发展和政绩的道德。作为一个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在推动本地发展、创造政绩的过程中,必须具备政德。政德是领导力中的基础要素,是领导干部的立身之本。“做人无德不足以立身,从政无德不足以建功”。正确的政绩观就是政德。现在有的地方存在着重政绩轻政德的偏向。比如有的搞“做秀”政绩,热衷于搞“形象工程”、“政绩工程”;有的搞“蛮干”政绩,决策好大喜功,搞长官意志,盲目拍板搞建设,不顾民力,乱铺摊子,乱上项目,甚至相互攀比建“标志性建筑”,你建全国“最高”,我就建亚洲“最大”。有的搞“急功”政绩,不惜污染环境,破坏生态,浪费资源,杀鸡取卵,涸泽而渔;更甚的是不顾地区财力,大规模借贷,或向群众强行集资,乱摊派,热衷于上大项目和超大项目,使得“一届政绩,几届包袱。”这些都属于政德缺失的现象。

 

产生这些问题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最主要的,一是缺乏科学的发展观和正确的政绩观。对发展的全面性、协调性和长期性认识不清,对什么是政绩,为谁创造政绩和怎样创造政绩认识不足。二是受长期官本位思想的影响,没有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权力观。搞政绩工程,大都从个人利益出发,最终不是为人民群众的利益,而是满足个人的私欲心。三是干部政绩考核工作和干部选拔体制上的不完善,容易诱发干部在对待政绩上产生不正常心理和做法,直接或间接地带来不好的导向。

 

 


点击分享此信息:
相关文章相关文章
RSS Tags
返回网页顶部
CopyRight 2021 http://www.ahgwyw.org/ All Rights Reserved 苏ICP备15022290号-31
(任何引用或转载本站内容及样式须注明版权)XML